《隔壁的房間》—— 淡然地談論死亡,也許對身邊的人來說是極其殘忍的
|by Hazel Shih
閱讀時間:約 2 分鐘
《隔壁的房間》電影觀後感

淡然地談論死亡,也許對身邊的人來說是極其殘忍的。
昨日的週五電影夜看了《隔壁的房間》,其中一幕是英格麗瞥見瑪莎的房門關上,讓她以為「結束的那天已經到來」,難以接受地跑到門外大哭。
後來瑪莎出現在身後解釋,一派輕鬆地要她將這次誤會當成「演練」,英格麗的表情充滿各種情緒,既生氣又難過,卻又慶幸好友還在身邊。
這讓我想起一段與朋友的對話。
當時看到有人分享「想像自己的喪禮」以鼓勵人們向死而生,於是我和朋友分享我希望如何舉辦自己的喪禮,態度輕鬆得像在討論待會要吃什麼晚餐。
只見朋友面色凝重不發一語,察覺到這樣的情況我便趕緊轉移話題。當下的我只覺得死亡明明是自然的事,為什麼不能談?依自己的意志決定人生大事不是很棒嗎?

看到電影這幕我才理解,即便你能輕鬆面對自己的死亡,對於身邊的重要他人而言,要他們想像再也見不到你是極其殘忍的事。
不過電影中溫柔又真摯的對談讓我明白,面對死亡或其他重大人生決定,不僅僅關乎自由意志,而是可以既坦然面對自己的選擇,也體貼地陪伴他人接受並同理你的決定。
我想,真正成熟的自由意志,並非單純的個人抉擇,而是能在忠於自我與體諒他人之間,找到那份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