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東京小宅設計獲得的軟體開發反思——選擇工具時永遠要回歸需求

|by Hazel Shih

閱讀時間:約 2 分鐘

不該是我去順應開發工具,而是開發工具隨著我的需求與習慣,去最大化我的創意。

tool-selection-software-reflection - 1

最近看到這個有趣的影片,雖然表面在講居住空間,卻讓我對軟體開發有一些思考。

影片中擁有建築背景的屋主不停在探索「空間的可能性」,在這棟小宅裡,階梯既是椅子也是儲物區,各個空間沒有太明顯的分界,在任何空間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看本書、吃東西或是工作。

在設計的過程屋主時時刻刻回歸於個人需求,像是不喜歡衣服曬在外面,於是在日光充足的浴室外設計一個適合掛物的欄杆,成為最佳的曬衣區;或是覺得屋內的牆面漂亮,因此不在這面牆上放置多餘的燈具,改在更高的地方開一面窗,使採光更自然之外,將光影投射在牆上也讓牆面成為天然的藝術品。

tool-selection-software-reflection - 2

「不該是我去順應空間,而是空間隨著我的需求去改變。」屋主說。這個探索空間的想法與回歸需求的思考,讓我想起最近的開發經歷。

一開始用了一個號稱 SEO 超友善,Lighthouse 分數一百分的模板來建立個人網站,但自己對於樣板語言不熟,且模板的功能包山包海,需要去熟悉各個功能放在哪些檔案,除此之外自己也有一些客製化的想法,該如何運用現有架構去客製也讓我花了不少時間。

雖然這個模板感覺起來是功能齊全的樣品屋,對我來說卻一點都不實用。

最後決定從零開始,清楚寫下自己的需求,畫了設計稿,建一個同樣也 SEO 友善的 Next.js 專案。果然開發時順利許多,React、Next.js 都是熟悉的技術,且可以自由決定想要哪些頁面、想新增哪些區塊來更好地展現自己是個怎樣的人,在頁面放入自己的客製化元件也讓我的想法被很好的發揮。

「不該是我去順應開發工具,而是開發工具隨著我的需求與習慣,去最大化我的創意。」開發前永遠要先回歸於需求,選擇合適的工具,因為工具的存在意義本來就是幫助你實踐想法並提升效率。